电动螺丝刀说明书

本项目信息图围绕「可更换批头、顺/逆时针操作、充电口」四个核心任务,强调远距可读性与低信息密度的版式策略,以灰阶为底、点红为引导,在印刷与屏幕端都保持清晰的识读体验

读者在阅读书籍的插图

项目背景

Project Background

项目要求
在一个视觉设计的项目中,我需要选定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为其创作说明书,关注于视觉设计和阅读性的设计。
项目时间
总计四个星期
项目工具
Adobe XD
Adobe Photoshop
CPS
交付成果
说明书成品

物品选择

我将项目对象从“书本”改为一件真实而熟悉的工具——我在 IKEA 购买的 橙色电动螺丝刀(FIXA 3.6V)。它陪伴我完成了床架与椅子的组装、壁挂支架的安装等多次家装任务, 在实际使用中展现出“高频、可复用、步骤稳定”的特性,非常适合做说明书的信息可视化练习。

选择理由主要有三点:其一,我对该产品的结构与操作路径足够熟悉,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动作分解与错误预防提示; 其二,橙色机身与黑色把手形成强对比,利于建立清晰的功能高亮与图标系统; 其三,面向家庭用户的工具具有明确的使用场景与痛点(换批头、顺/逆时针、充电口位置等), 便于通过版式与符号化图形降低阅读门槛。

基于以上判断,我将围绕“ ”两项原则推进设计迭代。

IKEA 橙色电动螺丝刀(FIXA 3.6V)外观与配件小样
物品外观与配件小样

目标用户

专业工种 / 高频拧装者

是谁

长期在安装、维修、木作等场景中频繁进行拧紧/松开作业的从业者,对效率、稳定性和耐用度敏感。

典型情境与痛点

一天内多次切换螺丝规格与工位,若方向逻辑与以往工具不一致,容易因“顺/逆时针习惯差异”误操作,轻则打滑,重则损伤工件,增加返工成本。

说明书的应对策略

将“方向操作”和“批头更换”置于首要信息层,采用大号编号与高对比图标做即时提醒;把“顺时针=按上半扳机 / 逆时针=按下半扳机”的映射放进动作分镜,降低跨品牌惯性带来的误判。

DIY 爱好者 / 家庭日常用户

是谁

在家装与日常维护中规律性或偶尔使用电动螺丝刀的人群,如组装家具、安装壁挂、家电小修等,追求“上手快、步骤少、看图能懂”。

典型情境与痛点

面对不同材料与尺寸的螺丝,经常需要在多种批头之间快速切换;冗长的说明与不清晰的结构会显著增加学习成本。

说明书的应对策略

以“少读字、多看图”为原则,先用图标总览核心功能,再用 4 步流程(取批头→安装→顺转→逆转)串联操作;保持中英双语等距与合理留白,确保快速上手。

新手 / 不熟悉手作的人

是谁

首次或较少接触手动/电动工具的用户;对批头规格与旋转方向缺乏直觉,需要清晰的引导与确认反馈。

典型情境与痛点

不确定如何选择与安装合适批头,或不了解顺/逆时针的应用场景差异;方向误解易造成螺丝或机体损伤,形成“越用越怕”的负反馈。

说明书的应对策略

在信息结构上优先讲清“不同规格批头的适配场景”和“顺/逆时针的用途”,通过编号、箭头与“卡止到位”等细节提示,帮助建立正确动作路径与结果感知,让第一次使用就能成功。

Process

在有了大概思路后,我开始使用 CSP 创作图像资源。

步骤

我将流程精简为“取出批头—插入电动螺丝刀—使用扳机—充电”四步,是因为这正好覆盖新手首次上手的必经路径,并把最容易出错的两点——批头安装与顺/逆时针操作——前置强调:先取出并确认合适规格的批头,直向推入至卡止到位;扳机采用“按上半=顺时针、按下半=逆时针”的清晰映射,减少方向混淆;最后明确侧面充电口与补电时机,确保续航与下次可用。精简步骤能显著降低认知负荷,配合大号编号与示意图,用户用更短时间完成同样的正确操作。

CSP Process

水平排版草图

概述

确定信息架构后,我以“横向信息带”为核心探索:步骤卡片、产品大图、功能栏并列,形成从左到右的一次性阅读路径,减少回看。

配色

先尝试过 IKEA 黄蓝,识别强但喧宾夺主。改为灰黑基底配橙色点题,更稳重,也更能突出操作信息。

层级与标题

比较了“左三列步骤+右大图”“中图左右卡片”“右图左信息带”等方案。最终采用“左侧图标纵列+步骤带,右侧产品图”,并将“FIXA”大字降对比当作结构背景。

卡片节奏

步骤卡片统一轻圆角与弱阴影,行长控制在约 18–22 个汉字,阅读更连贯。编号放大与图标等高对齐,便于快速扫读。

水平排版草图全幅

垂直排版草图

此外,我同样尝试了竖向排版。考虑到步骤简单,竖向排版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。

  1. 结构与阅读路径:采用自上而下的单列纵向:上方完成“物件确认”(产品名、型号、关键图标与产品图),下方承载操作信息。阅读动线直落,无需左右回看,首次浏览即可把握全局。
  2. 标题与锚点:左侧以竖排“FIXA”作结构锚点,弱化对比充当分隔线与定位标识。标题不与内容争抢注意力,只负责稳定版面与建立品牌感。
  3. 信息层级:主流程压缩为四步:取出批头 → 插入电动螺丝刀 → 使用扳机(上半顺时针/下半逆时针) → 充电。注意事项与场景差异下放为侧注与图标提示,保证主线极简而可执行。
  4. 视觉与节奏:步骤卡片等高等距、行长大致相同,滚动时节拍清晰;产品图采用半出血+细边框,批头与电源线作为导视元素。底色以中性灰黑承托信息,橙色仅用于“可操作/高亮”点题。
垂直排版草图全幅

最终迭代&可用性测试

最终迭代过程对比

这一轮迭代聚焦在配色与版式结构:配色从高饱和橙底过渡到中性的深灰/亮灰组合,橙色被收敛为“交互高亮”(扳机、导线、分隔线);版式在“左侧竖排标题+右侧大图”“中轴大图左右分栏”“水平四步信息带”“斜向信息带”等之间比对,寻找品牌张力与信息秩序的平衡。最终趋向采用上部识别区(标题+大图)+下部水平四步卡片的结构,减少视线往返。

可用性测试显示:高饱和橙底虽醒目但易喧宾夺主,步骤小字对比不足;纯深灰面在弱光设备上偏沉闷,卡片不够“跳”;斜向信息带视觉吸引却导致个别用户漏读后两步。当底色改为深灰/亮灰、橙色仅作点题,并使用水平直线四步信息带后,完成时间最短,方向与安装误操作显著下降。

最终,我确定深灰/亮灰中性底+橙色高亮,并采用上部识别区+下部水平四步为最终方案:标题与产品图完成物件确认,四步卡片沿水平方向线性展开,阅读路径清晰、认知负荷最低,最契合说明书的实际使用场景。

最终方案与可用性测试结果